想知道喜鵲種類與喜鵲屬的區別嗎? 本文詳細介紹全球喜鵲種類特徵與分佈,解析喜鵲屬分類要點,並提供觀賞各類喜鵲的注意事項,帶你認識這些聰明鳥類的多樣性與習性差異!

身為一個扛著望遠鏡在山裡海邊跑了超過十年的老鳥人,說真的,鳥看得越多,越覺得那些天天在我們身邊打轉的常見鳥兒,其實充滿大學問。今天就來聊聊咱們台灣街頭巷尾、公園校園裡,那群披著藍黑禮服、吵吵嚷嚷卻又機靈無比的鄰居——喜鵲。老實講,每次看到牠們大搖大擺地搶松鼠堅果,或是集體圍剿入侵的老鷹,都讓我忍不住笑出來,這傢伙,實在太有戲了!
目錄
說到喜鵲屬(Pica),這群鳥兒可是鳥界公認的高智商俱樂部成員,跟烏鴉一樣屬於鴉科。牠們腦袋瓜聰明得很,會用工具、記得人類臉孔,社會結構更是複雜得嚇人,你說厲害不厲害?全球範圍內,喜鵲屬的成員主要有幾位,但在咱們臺灣島上,真正稱得上「本土派」、能一年四季都見到的原生種,首推那位一身藍寶石光彩的臺灣藍鵲 (Urocissa caerulea),牠可是臺灣特有種,驕傲地印在千元大鈔上!另外兩位,歐亞喜鵲 (Pica pica) 和 灰喜鵲 (Cyanopica cyanus),雖然名氣也大,但在臺灣比較像是稀客或逃逸/引入的「新移民」,行蹤沒那麼容易捕捉。

台灣常見喜鵲種類介紹:
既然主題是喜鵲種類介紹,我們就來好好盤點一下台灣島上能遇到的這幾位「鵲」字輩成員。別搞混了,雖然都叫「鵲」,親緣關係和在地理分佈上可是大不同!
‧ 臺灣藍鵲:山林間的藍寶石 (台灣特有種)
- 長相特徵: 這傢伙太好認了!全身主調是飽和度極高的寶藍色,尤其是那長長的尾羽,飛起來像飄逸的藍色絲帶。頭部漆黑,配上鮮紅的嘴和腳,還有眼睛那一圈黃色裸皮,配色超級大膽時尚,絕對是鳥中模特兒等級。體型算是中大型,叫聲是帶點金屬質感的「嘎嘎嘎」或者「嘎—哩—哩」,一群人聚在一起時絕對是噪音製造機(笑)。
- 棲息地: 牠們是正港的「山林之子」,特別喜歡中低海拔的闊葉林、次生林。陽明山、烏來、溪頭、阿里山、墾丁森林遊樂區等,都是穩定觀察的好地方。近些年也越來越適應人類環境,台北市郊的軍艦岩、政大後山、甚至花蓮的某些社區公園,也能見到牠們家族的身影。記得有次在烏來山區,親眼目睹一群多達十幾隻的臺灣藍鵲家族,像藍色旋風一樣呼嘯掠過樹頂,那氣勢、那顏色,至今難忘!
- 行為習性: 牠們是典型的「家族企業」,採合作生殖。一對主導的繁殖配對,會帶著前幾年出生的亞成鳥(兒子居多)一起育幼、守衛領域。這些「大孩子」會幫忙餵養弟妹、驅趕入侵者(像蛇、猛禽、其他鳥類)。領域性超強,對於入侵者(包括好奇的人類靠太近),牠們會啟動「集團防衛」模式,一群衝過去威嚇驅趕,俗稱「圍剿」,那陣仗頗嚇人,但牠們其實很少真的攻擊人(攻擊猛禽或蛇倒是很兇悍)。
- 食性: 雜食性大胃王!昆蟲(毛毛蟲是牠們幼鳥的最愛)、蛙類、蜥蜴、蛇、小型鳥類或鳥蛋、樹上的果實(無花果、榕果)、甚至人類遺落的食物殘渣,通通來者不拒。在野柳看過牠們熟練地把遊客掉落的薯條叼走,還會在石頭上敲掉鹽粒再吃,聰明得很。
種類 | 主要特徵 | 棲息環境 | 分佈狀況 | 備註 |
台灣藍鵲 | 寶藍色身體、黑色頭部、長尾羽、紅嘴紅腳 | 中低海拔森林、都會邊緣 | 全台普遍留鳥 | 台灣特有種,適應力強 |
歐亞喜鵲 | 黑白分明、具金屬光澤藍綠長尾 | 開闊農地、公園綠地 | 金門、馬祖留鳥 | 台澎地區屬迷鳥/籠中逸鳥 |
灰喜鵲 | 灰色背部、黑色頭部、藍翅膀藍長尾 | 低海拔樹林、公園 | 偶見迷鳥 | 東亞地區常見,台灣極罕見 |
這份表格能幫大家快速抓住差異點,特別是分佈狀況那一欄,一目瞭然誰是台灣本島的「地頭鵲」,誰又是遠道而來的稀客或迷途者。看完這個,基本的喜鵲種類介紹輪廓就清晰多了。
‧ 歐亞喜鵲:經典黑白配 (金馬居民,台澎稀客)
- 長相特徵: 這是最符合大眾心中「經典款喜鵲」形象的種類。身體大部分是純黑色,但在陽光下會閃耀出強烈的金屬藍綠色光澤(尤其在翅膀和長尾巴上),腹部和肩羽是純白色,黑白對比非常強烈醒目。叫聲也是粗啞的「嘎嘎嘎」或「恰克—恰克」。
- 在台分佈: 真要說牠是台灣的「喜鵲」,有點勉強。牠們是金門和馬祖的留鳥,數量穩定,在當地開闊的農地、村落、公園很常見。但在台灣本島和澎湖,牠們的身份就尷尬了—是非常非常稀有的「迷鳥」(偏離正常遷徙路線偶然出現)。另外,因為過去寵物鳥市場的引入,偶有籠中逸鳥在都會區公園(如台北大安森林公園)被記錄到,但很難形成穩定族群。說起來,我在本島野外的紀錄,十幾年來一隻手數得完,真的要靠很大運氣!
- 行為與食性: 跟臺灣藍鵲一樣聰明、適應力強、雜食性。也會收集閃亮亮的東西(傳說中愛偷金飾?這有點誇張了,但對新奇物品確實好奇)。在金門,牠們跟人類的距離感拿捏得挺好。

灰喜鵲:低調的藍灰魅影 (台灣罕見迷鳥)
- 長相特徵: 雖然也叫喜鵲,但牠屬於另一屬 (Cyanopica)。頭頂至後頸是亮黑色,臉頰到喉部是白色。身體背部是淡雅的灰褐色,翅膀和那條非常顯眼的長尾羽,則是帶光澤的天藍色,配色其實非常優雅。叫聲是比較細碎的「唧唧唧」或「咕哩—咕哩」。
- 在台分佈: 牠們是臺灣的極稀有迷鳥。主要分佈在東亞(中國大陸、朝鮮半島、日本等地)。在台灣,只有極少數的意外記錄,多發生在離島(如馬祖)或西部沿海。想在本島見到牠,比中大樂透還難!我記得十幾年前阿里山曾有一次疑似記錄引發鳥友瘋狂追尋(當時我在現場),後來證實是誤認,白高興一場。要認識牠,建議直接去中國大陸或日本比較實際。
看完以上的喜鵲種類介紹,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吧?在台灣本島和澎湖,日常能見到的原生喜鵲屬成員,有且只有臺灣藍鵲一種!歐亞喜鵲是金馬的主角,灰喜鵲則純屬過客。常有人把臺灣藍鵲誤稱為「長尾山娘」或直接叫「喜鵲」,其實也沒大錯,但在學術分類上,精確來說牠屬於藍鵲屬 (Urocissa),並非標準的喜鵲屬 (Pica) 成員。不過,在一般大眾溝通和生態觀察上,因為牠們外型、行為和生態位相似,常被廣義地一起討論「喜鵲」,這也是我們這次喜鵲種類介紹的重點。但嚴格意義上,真正符合喜鵲屬定義的,在台灣只有出現在金門、馬祖的歐亞喜鵲。
關於喜鵲,你可能想問的幾個問題 (Q&A)
看鳥這些年,常被朋友或路人問到關於喜鵲的問題,這邊挑幾個最常見的聊聊:
‧ 喜鵲對人類有何益處?
很多人嫌牠們吵、甚至覺得牠們凶、會攻擊人。拜託,那是你不了解牠們!作為生態鏈的重要成員,牠們的「服務」可多了:
- 頂級害蟲控制員: 牠們是貪吃的昆蟲殺手,尤其愛吃大量毛毛蟲(包括農業害蟲如蛾類幼蟲)、甲蟲、蚱蜢等。農夫其實該感謝牠們減少蟲害(雖然有時牠們也會偷點果子吃,但功大於過啦)。
- 小型囓齒類剋星: 牠們也會捕捉老鼠、田鼠等小型哺乳動物,幫忙控制數量。看過牠們叼著幾乎跟身體一樣大的老鼠屍體飛走,戰鬥力驚人。
- 環境清道夫: 牠們是機會主義者,會撿食動物屍體、人類遺棄的食物殘渣,加速物質分解循環,扮演清道夫角色。
- 種子傳播者: 吃下果實後,會把無法消化的種子帶到其他地方排出,幫助植物擴散。
- 生態指標物種: 牠們對環境變化敏感。一個地區如果還有健康的臺灣藍鵲族群,通常代表當地中低海拔森林生態系還算完整。牠們的消失往往是警訊。
說穿了,牠們是生態系裡的多功能工作者,我們享受的環境服務,牠們默默貢獻不少。下次看到牠們在草地上翻找蟲子,別急著趕牠們走!
‧ 喜鵲在哪些地方都有棲息?
這問題要看問的是哪一種「喜鵲」:
-
臺灣藍鵲: 前面說過,主場在臺灣中低海拔山區的森林環境。但牠們適應力超強,只要有大樹(提供棲息和築巢)、足夠的食物來源(昆蟲、果實、小型動物),就能活得很好。所以現在也擴散到:
- 都市邊緣的丘陵地、大型公園(如台北的富陽公園、木柵動物園周邊)。
- 校園(像政大、東華大學校區)。
- 郊區的果園、茶園。
- 甚至某些低海拔社區(如花蓮吉安鄉、雙北部分山邊社區)。

-
歐亞喜鵲 (主要針對其在金門/馬祖): 偏好開闊或半開闊的環境,包括:
- 農耕地(田埂、旱田)。
- 村落、城鎮邊緣。
- 公園、校園。
- 防風林、疏林地帶。 比較不像臺灣藍鵲那麼依賴茂密的森林。
-
灰喜鵲 (以其主要分佈區而言): 喜歡落葉闊葉林和混交林,也會出現在公園、花園、農田附近的樹叢。在台灣… 唉,只能說牠們幾乎不來作客啦。
總的來說,喜鵲屬及廣義的類似鳥種(如臺灣藍鵲),展現了高度的適應力,從森林到農田,從郊野到都會邊緣,都是牠們能發展的舞台。不過,核心還是需要有足夠的樹木資源提供遮蔽、棲息和繁殖。
‧ 喜鵲有幾種?
這個「幾種」要看你問的範圍有多廣!學術上分類有時會調整,但普遍認知是:
- 狹義的「真喜鵲」 (喜鵲屬 Pica): 主要就是 歐亞喜鵲 (Pica pica)。牠們分佈極廣,從西歐到東亞都有,不同地區的族群在外觀上(尤其是翅膀和尾巴的光澤色調)有些微差異,傳統上曾被細分成好多亞種(例如分布在中東的黃嘴喜鵲 Pica mauritanica 也曾被歸在此屬)。但目前主流觀點傾向將歐亞大陸的這些黑白喜鵲視為一個物種,包含眾多亞種。在北美洲西部,則有獨立的 黑嘴喜鵲 (Pica hudsonia),牠通常被認為是另一個獨立的物種(嘴全黑是明顯區別)。所以,純粹的喜鵲屬,主要就是 2種:歐亞喜鵲和黑嘴喜鵲。
- 廣義上常被稱為「喜鵲」的鳥: 這就多了!因為長相或行為類似,許多鴉科的鳥也被俗稱為「XX喜鵲」,但不屬於喜鵲屬。例如:
- 我們台灣的國寶:臺灣藍鵲 (屬藍鵲屬 Urocissa)
- 臺灣極稀有的過客:灰喜鵲 (屬灰喜鵲屬 Cyanopica)
- 中國南方常見的:紅嘴藍鵲 (Urocissa erythroryncha)
- 東南亞漂亮的:斯里蘭卡藍鵲 (Urocissa ornata)
- 甚至澳洲特有的:澳洲喜鵲 (鍾鵲屬 Gymnorhina,行為很像但分類不同)
所以,精確答案:
- 喜鵲屬 (Pica) 成員:全球公認約 2-4 種(學界對亞種提升為種還有討論),台灣有 1 種:歐亞喜鵲(僅穩定見於金馬)。
- 在台灣,民眾最常見到、俗稱「喜鵲」的:只有 1 種本土原生種——臺灣藍鵲(非喜鵲屬)。
是不是有點繞?沒辦法,鳥類分類就是這樣,俗名常常會混淆。重點是,下次你在台灣賞鳥,看到長尾巴、藍黑配或黑白配、叫聲聒噪的鴉科大鳥,基本就是寶藍色的臺灣藍鵲啦!搞懂這個,基本的喜鵲種類介紹就算過關。
與喜鵲和平共處的藝術:喜鵲種類注意事項
不管是欣賞美麗的臺灣藍鵲,還是觀察金門的歐亞喜鵲,甚至是萬分幸運偶遇灰喜鵲,我們都要當個有格調的觀察者。這裡分享一些重要的喜鵲種類注意事項,特別是針對台灣最常見的臺灣藍鵲(其實很多原則也通用於其他鳥類):
▶ 1. 尊重領域,保持安全距離 (尤其繁殖季!)
- 這是首要之務! 臺灣藍鵲在繁殖季(大約 2月到7月,築巢到幼鳥離巢期間)領域意識和護巢本能超級強烈。牠們的巢通常築在 大樹的高處枝椏。
- 重點:絕對不可以接近鳥巢! 當你發現有成鳥對著你大聲鳴叫、在你頭頂盤旋,甚至俯衝威嚇(通常不會真的碰到人),這就是 最明確的警告信號!表示你靠牠們的巢或幼鳥太近了,讓牠們感到嚴重威脅。
- 務必立刻安靜、緩慢地離開該區域。千萬不要停下來拍照或好奇張望,你的停留只會加劇牠們的緊張和攻擊行為。繞道而行是最佳選擇。
- 曾經在陽明山二子坪步道,目睹一群遊客無視樹上成鳥急促的警告聲和俯衝,堅持要用手機拍樹叢裡的巢,結果引發兩三隻成鳥更激烈的威嚇驅趕,場面緊張。這樣的行為真的不可取,不僅危險(對人對鳥都是),也嚴重干擾牠們育幼。記住,一張巢位照片的代價,可能是讓親鳥棄巢或幼鳥緊張衰竭死亡!
▶ 2. 不餵食!不誘拍!
- 懇請大家:再可愛、再親人,也絕對不要餵食野生喜鵲(任何鳥都一樣)!
- 理由很充分:
- 改變自然食性: 人類食物(麵包、餅乾、零食)高油高鹽高糖,對牠們的消化系統和健康是負擔。
- 引發行為問題: 習慣被餵食的鳥會變得過度依賴人類,喪失自然覓食能力,甚至變得更有攻擊性(為了討食或搶食)。
- 增加衝突風險: 聚集在人類活動區等食物的鳥群,容易造成排泄物污染、噪音擾民,甚至增加與寵物(貓狗)或車輛碰撞的風險。看過臺灣藍鵲在停車場跟人討食,結果差點被車撞,嚇出一身冷汗。
- 違反法令精神: 在台灣,雖然直接罰則不常見,但任意餵食野生動物是 不被鼓勵且可能違反《野生動物保育法》精神 的行為(干擾自然生態)。
- 誘拍(用食物或播放鳥音吸引鳥類靠近拍照)更是惡劣行為! 這嚴重干擾鳥類正常活動和繁殖,在生態攝影圈是 絕對禁止 的。拍到再美的照片,如果是誘拍得來,在我看來都毫無價值。
▶ 3. 垃圾不落地,食物收好
- 喜鵲非常聰明,會翻找垃圾桶或露營區、野餐區的食物殘渣或沒收好的食物。
- 務必做到:
- 在戶外活動時,自己的垃圾(尤其是廚餘、食物包裝)一定帶走或丟進有蓋的垃圾桶。
- 野餐或露營時,食物、零食要 密封收好,不要暴露在外吸引牠們(或其他動物,如獼猴、松鼠)。
- 這樣做不只減少喜鵲接觸不健康食物的機會,也維護了環境衛生。
▶ 4. 克制閃燈攝影
- 在光線不足的森林環境拍攝鳥類,閃光燈是 劇烈的干擾源。
- 強烈的閃光會嚴重驚嚇鳥類,可能導致親鳥棄巢、幼鳥跌落,或讓鳥類暫時性失明(增加被捕食風險)。
- 如果真的需要在晨昏或林下拍攝,請 務必關閉閃光燈,改用高感光度(ISO)相機或大光圈鏡頭彌補光線不足。尊重自然光線下的鳥類行為,才是生態攝影的本質。

▶ 5. 貓狗請繫繩
- 放養或未繫繩的貓狗,是許多地面活動野生動物(包括鳥類)的 致命殺手。即使是行動敏捷的喜鵲,在地上覓食(尤其是幼鳥學飛期)時,也可能遭到貓狗攻擊。
- 帶寵物到可能有野生鳥類活動的山區、公園時, 請務必繫好牽繩,並避免讓寵物追逐或驚擾鳥類(包括樹上的鳥)。這是負責任寵物飼主的義務。
▶ 6. 支持保育,拒絕購買非法鳥類
- 臺灣藍鵲因其美麗的外表,過去曾面臨 嚴重的非法捕捉壓力,被當作寵物鳥飼養。這對野生族群是巨大傷害。
- 請牢記:台灣藍鵲是保育類野生動物(第二級珍貴稀有)! 非法獵捕、飼養、買賣都是 觸犯《野生動物保育法》 的犯罪行為,刑責不輕。
- 切勿購買來源不明的鳥類,見到可疑的販賣或展示行為(如夜市、網路社團),可通報當地縣市政府農業局或保育單位(如林務局、特生中心)。
- 欣賞牠們,請在野外!
這些喜鵲種類注意事項,說穿了就是 「尊重」 兩個字。尊重牠們的空間,尊重牠們的自然習性。我們只是訪客,牠們才是山林和環境的主人。做到這些,我們才能長久地欣賞這些充滿智慧與生命力的美麗鄰居。想一想,當你在山徑上,遠遠看到一群臺灣藍鵲拖著長長的藍尾巴,呼朋引伴地飛越山谷,或是在樹枝間互相理毛、餵食幼鳥,那種自然的感動,絕對遠勝過任何干擾行為帶來的短暫滿足。
聆聽那山林與都會邊緣的藍色交響曲
扛著望遠鏡追鳥的日子久了,常常覺得,認識一種鳥,不只是認得牠的長相、叫聲,更要理解牠在環境裡的角色,還有我們該如何與之共處。台灣的喜鵲(特別是我們獨有的臺灣藍鵲),就是這樣一面鮮活的鏡子,映照著我們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。牠們聰明、吵鬧、領域性強,有時甚至顯得霸道,但牠們也是生態系不可或缺的清道夫、害蟲控制員,更是低海拔森林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。
當你下次在公園散步,聽到那熟悉的「嘎嘎嘎」金屬噪音,別急著嫌吵,抬頭找找看。或許就能看見那抹驚豔的寶藍色,在枝葉間跳躍。記住,保持距離是最大的善意,不餵食是最基本的尊重,保護牠們的棲地,其實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。這些看似簡單的喜鵲種類注意事項,累積起來,就是一股守護的力量。
若對喜鵲的種類、行為或飼養方式有更多興趣,可以查閱喜鵲的日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