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優雅的天鵝世界!本文從天鵝簡介開始,帶您認識這種高貴水鳥的基本特徵;詳細介紹全球天鵝種類的分布與差異;解析天鵝棲息地的環境偏好;追蹤天鵝遷徙的壯觀路線;並深入探討天鵝繁殖的季節行為與育幼過程,讓您全面了解天鵝的生態奧秘與保育重要性!

嗨,我是小路!還記得去年冬天在宜蘭濕地,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到一對疣鼻天鵝優雅地在水面滑行,牠們修長的頸部彎曲成完美弧線,那畫面至今難忘。這十年來追蹤過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小天鵝,也見證過黑天鵝父母教導幼鳥覓食的溫馨時刻。這篇文章想分享我在野外記錄到的天鵝生態筆記,從辨識七種天鵝的羽色差異到解讀牠們獨特的遷徙路線;特別要提醒大家,雖然公園常見的白天鵝總是悠閒,但野生族群正面臨棲地流失的危機。無論你是被牠們的優雅姿態吸引,或是想了解這些「水鳥貴族」如何維繫終身伴侶關係,這些來自第一線的觀察紀錄都會讓你更懂天鵝的美麗與哀愁!
目錄
天鵝簡介:優雅巨鳥的初印象

還記得十年前,我在北海道寒冷的釧路濕原,第一次近距離目睹野生大天鵝的悸動。晨曦薄霧中,牠們潔白的身影彷彿從仙境降臨,修長脖頸劃出的弧線,帶著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。這場初遇,開啟了我追尋天鵝簡介核心奧秘的漫長旅程。
生物學定位
在分類學的精確架構中,天鵝毫無疑問屬於雁形目、鴨科。牠們是這個家族裡體型最為龐大的成員。辨識成年天鵝最顯著的特徵,莫過於那比例優雅的長頸,以及強健有力、適應水域生活的蹼足。每次記錄牠們的形態數據,總讓我驚嘆自然造物的完美比例。
體型與特徵
這些優雅的巨人,成年個體體長輕鬆可達1.5公尺,翼展更能超過驚人的2公尺甚至3公尺。牠們的體重通常在10至15公斤之間徘徊。最令人過目不忘的,莫過於天鵝飛行時那寬闊有力的雙翼拍擊空氣發出的獨特呼嘯聲響,以及在水面滑行起飛時,雙腳在水面踏出的長長漣漪軌跡,充滿力量與決心,這畫面總讓我屏息。
社會行為觀察
經過多年的野外觀察,我深深著迷於天鵝複雜的社會結構。牠們普遍傾向於形成終生的一夫一妻配偶關係,這種親密連結在鳥類世界實屬珍貴。然而,牠們的群居習性卻顯得相當靈活多變——有時可見龐大的越冬群體在湖面安然休憩,場面壯觀;繁殖季時則轉變為高度領域性的成對或小家庭模式,對於闖入者毫不留情地驅逐捍衛。理解這些天鵝簡介中的基礎知識,是深入探索其生命故事的基石,每一次的觀察筆記都在豐富這份認知。
天鵝種類:辨識四種主要族群

在我的觀鳥生涯裡,精準辨識不同天鵝種類是項迷人的挑戰。牠們雖共享優雅氣質,細節卻大相逕庭。
大天鵝
大天鵝無疑是體型的王者。牠們巨大的黃色喙部,前端點綴著醒目的黑色,是區別於其他近親的關鍵特徵。那黃色範圍自喙基延伸甚遠,在亞洲東北部廣闊的苔原濕地繁殖時,遠遠望去便清晰可辨。記得在蒙古的庫蘇古爾湖,初春冰層尚未完全消融之際,看到成對的大天鵝已經開始巡視未來的巢域,牠們低沉的鳴叫在寒冷空氣中迴盪,宣示著主權。
小天鵝
相比之下,小天鵝顯得精緻許多,體型確實較大天鵝小巧一號。辨識要點在於牠們的喙部:黃色斑塊通常僅限於喙基兩側,且範圍較小,前端仍以黑色為主。棲息環境偏好與大天鵝有所重疊,但更常出現在較淺的水域或濕草地覓食。觀察不同天鵝種類間的微妙差異,豐富了我的觀鳥筆記。
黑天鵝

黑天鵝擁有顛覆性的羽色。通體漆黑的羽毛,配上鮮紅奪目的喙部以及醒目的白色飛羽(飛翔時展露無遺),構成了極具衝擊力的視覺組合。牠們原生於澳洲,但在全球許多公園湖泊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歸化物種。記得在墨爾本植物園,夕陽為黑天鵝漆黑的羽毛鑲上金邊,牠們鮮紅的喙在水中輕巧地覓食,構成難以忘懷的景象。這種獨樹一幟的外觀,使牠們在眾多天鵝種類中極易辨認。
白天鵝

白天鵝這個稱呼有時會引起混淆。嚴格來說,它通常指的是疣鼻天鵝。這種天鵝最獨特的標誌是雄鳥喙基上方明顯凸起的黑色瘤疣(尤其在繁殖期更為顯著),以及在歐洲文化中被賦予最多傳奇色彩的一種。牠們的喙呈鮮豔的橙紅色,搭配黑色的瘤疣和眼圈,氣質非常獨特。在英國劍橋的康河上,疣鼻天鵝悠然划過的身影,與古老的學院建築相映成趣,已是深刻的文化圖騰。深入了解每一種天鵝種類的生態位階,是觀鳥者不可或缺的功課。
天鵝棲息地:水域巨鳥的生態版圖

追尋天鵝的足跡,意味著深入探索各類型的水域環境。天鵝棲息地的選擇,緊密關聯著食物資源與安全保障。
繁殖棲息地偏好
天鵝對繁殖地的挑剔程度令人印象深刻。牠們鍾愛廣袤、開闊、人為干擾極少的淡水濕地系統。北半球高緯度地帶,例如西伯利亞遼闊的凍土帶湖泊、阿拉斯加寧靜的苔原池塘、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星羅棋佈的湖泊群,以及蒙古高原上如珍珠般散落的內陸湖,都是極其重要的繁殖樂園。這些區域夏季日照長,水生植物繁茂,昆�資源豐富,能提供育雛所需的巨量食物。我曾在北歐一處遠離人煙的湖邊露營數日,只為觀察一對疣鼻天鵝育雛過程。親鳥對巢址隱蔽性的重視,以及對潛在威脅(包括遠處划獨木舟的人)的高度警戒,都顯示了其對天鵝棲息地安全性的嚴苛要求。
度冬棲息地生態
當嚴冬降臨北方,天鵝便開啟遷徙之旅,飛往更為溫和的南方度冬。此時牠們偏好的天鵝棲息地類型變得更為多樣化:河口濕地、海岸潟湖、大型水庫、農業灌溉蓄水池,甚至是都市公園裡較為廣闊寧靜的人工湖泊(只要人為干擾在可控範圍內)。溫暖水域確保不結冰,淺水區域則提供了豐富的水生植物根系、塊莖和嫩芽。在台灣,重要濕地如宜蘭的無尾港、嘉義的鰲鼓濕地,以及台南的曾文溪口,都是黑面琵鷺等冬候鳥的樂園,偶爾也能觀察到零星南下度冬的小天鵝蹤跡。這些區域濕地生態系的健康,直接關係著天鵝的越冬生存。保護這些天鵝棲息地,意義重大。
棲息環境關鍵要素
無論是繁殖地或度冬地,構成優質天鵝棲息地的核心要素始終如一:
- 豐饒的食物來源:這是根本。開闊水域與濕地提供沉水植物、浮葉植物及其塊莖、根莖,淺灘則有機會覓食螺類、水生昆蟲等補充蛋白質。
- 開闊的水體面積:天鵝體型大,起飛需長距離的水面助跑。足夠寬廣的水面提供安全感,也滿足牠們的活動需求。
- 安全隱蔽的巢區:繁殖季尤其關鍵。僻靜、有良好植被(如蘆葦叢、柳樹叢)遮蔽的小島或岸邊區域是築巢首選,能有效躲避陸地掠食者侵擾。
- 潔淨的水質:污染——無論是化學污染或有機污染導致的水質優養化——都會破壞水生植物群落,最終威脅天鵝的生存根基。保護天鵝棲息地,實質上就是保護水源地的潔淨與生態完整。
天鵝遷徙:跨越千里的季節史詩

談到天鵝遷徙,那絕對是自然界最壯觀的年度大戲之一。牠們是典型的候鳥,遷徙行為深深烙印在種群基因之中。
遷徙模式解析
並非所有天鵝族群都進行長距離遷徙。部分棲息在氣候相對溫和地區的族群(如西歐的部分疣鼻天鵝、紐西蘭的黑天鵝)可能僅進行短距離移動或成為留鳥。然而,生活在北極圈及亞北極地區的大天鵝與小天鵝族群,每年必定上演史詩般的遷徙。
- 秋季南遷:隨著北國夏末秋初的腳步臨近,氣溫驟降,日照縮短,湖泊開始結冰,食物資源銳減。這些訊號觸發了天鵝南飛的本能。牠們會集結成壯觀的V字形或斜線形編隊,有時族群數量龐大,利用上升氣流節省體力,朝著更溫暖、水域不結冰的南方越冬地飛行。遷徙高度通常很高,但天氣惡劣時也可能貼近地面飛行。在北海道標茶町的黃昏,我曾目睹數百隻大天鵝組成龐大梯隊,伴隨著響亮的鳴叫掠過染紅的天空,飛向南方,那景象令人終生難忘,是天鵝遷徙最震撼的畫面之一。
- 春季北返:冬去春來,南方越冬地的天鵝開始躁動。體內荷爾蒙變化與日照時間延長,驅使牠們啟程北返,飛回遙遠的北方繁殖地。這次飛行同樣艱辛,但目標明確——在冰雪融化、萬物復甦之際抵達繁殖湖泊,爭奪最佳巢域,為繁衍後代做準備。此時的遷徙似乎更為急切,成鳥尤其如此。
遷徙路線的壯闊
不同亞種或族群有其相對固定的天鵝遷徙廊道:
- 東亞-澳大利西亞遷徙線:這是與我們台灣關係最密切的一條。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(如楚科奇半島)的大天鵝與小天鵝族群,秋季會沿著東亞海岸線向南遷飛。主要越冬地包括朝鮮半島、日本(尤其是北海道、本州北部)、中國東部沿海(如長江口、渤海灣)及黃河流域。只有極少數個體會繼續南下至台灣或更南區域被記錄到(屬於迷鳥或極端氣候下的特殊情況)。牠們春季則逆向北返。觀察記錄這些偶爾造訪台灣的個體,成為本地鳥友的驚喜。
- 中亞遷徙線:繁殖於西伯利亞中西部、中亞地區的大天鵝與小天鵝,則主要向南飛往裏海、黑海周邊地區,以及中亞的內陸湖泊、南亞次大陸(如印度北部)等地越冬。
- 歐洲-西北非遷徙線:繁殖於北歐、東歐、俄羅斯西北部的天鵝(主要是大天鵝、疣鼻天鵝),主要遷往西歐、南歐(特別是西班牙、葡萄牙濕地)以及北非海岸越冬。
影響遷徙的關鍵因子
天鵝遷徙並非一成不變的機械行為,受到多重因素調控:
- 氣候與天氣:這是直接觸發因素。寒流來襲、水域結冰迫使南遷;暖流與冰融則促使北返。惡劣天氣(強風、暴雪、濃霧)會迫使遷徙中斷,降落在臨時地點休整,消耗寶貴的能量儲備。
- 食物可得性:這是遷徙起訖點選擇的核心。越冬地食物匱乏或繁殖地食物尚未恢復,都會影響遷徙時間表。
- 生理時鐘與遺傳本能:即使沒有環境劇變,內在的生物鐘也會驅動遷徙行為。這是歷經千萬年演化篩選出的生存策略。
- 環境變遷的衝擊:氣候暖化正顯著影響天鵝遷徙模式。部分族群可能縮短遷徙距離,推遲南遷時間或提早北返。越冬地範圍也可能北移。棲息地喪失(如濕地被填埋)、遷徙途中補給站的破壞(如重要濕地乾涸或被污染),以及人為干擾(如高壓電線、風力發電機組),都對遷徙族群構成嚴峻挑戰。持續關注這些變化,是鳥類保育的重要環節。見證天鵝遷徙的艱辛與韌性,是對生命力量的禮讚。
天鵝繁殖:生命傳承的優雅儀式

對我而言,觀察天鵝繁殖過程,是深入理解其生命力的精髓所在。從熾熱的求偶到艱辛的育雛,每一步都扣人心弦。
求偶儀式:愛的水之舞
天鵝的求偶行為充滿儀式感與視覺震撼力,是鳥類行為中最優雅的篇章之一。
- 舞蹈展示:配對(無論是新形成或已穩固的配偶)會在水面上進行一系列高度協調的儀式化動作。最經典的莫過於「勝利鳴叫儀式」:雙方高昂起頭,優雅彎曲的長頸並列,發出低沉而洪亮、彷彿號角般的二重奏鳴叫。接著可能同步進行頸部擺動、彼此以喙輕觸對方身體羽毛(理羽動作),或是昂首挺胸、雙翼微微拱起,貼著水面快速踏水衝刺,激起晶瑩水花。這些動作既強化配偶間的聯結,也是在向其他潛在競爭者宣示領域主權。在蘇格蘭高地的一個偏遠湖泊,我曾有幸在望遠鏡中見證一對大天鵝長達十幾分鐘的求偶表演,牠們的動作流暢如芭蕾,鳴叫聲在寂靜的山谷中迴盪,那份專注與親密感,超越了物種的界限,深刻體現了天鵝繁殖季節的悸動。
- 領域捍衛:求偶期與接下來的築巢期,天鵝(尤其是雄鳥)的領域意識達到頂峰。牠們會兇猛地驅逐任何進入其「視為己有」水域範圍的同種或其他大型水鳥。攻擊方式包括張開翅膀威脅恫嚇、貼近水面快速衝刺驅趕,有時甚至會用強有力的翅膀拍擊或用喙啄咬入侵者,力道驚人。
築巢與產卵:堅固的搖籃
一旦配對穩定,選擇好安全的築巢地點,艱辛的營巢工作便展開。
- 巢材與結構:天鵝的巢是巨大的水上堡壘。親鳥(主要是雌鳥)會就近取材,大量收集蘆葦莖稈、香蒲葉、枯草以及其他水生植物,在水深適中(通常能讓親鳥踩到底,但巢底高於常水位)、隱蔽性良好的地點(如茂密挺水植物叢中、小島岸邊或淺水區),堆砌出一個龐大的圓錐形或平台狀結構。巢的中心會仔細鋪墊柔軟的絨羽和細草,形成舒適的產卵窩。一個成型的天鵝巢直徑可達2公尺,高度超過半公尺,相當龐大堅固。
- 產卵與孵化:雌鳥通常會產下4到7枚(大型天鵝如大天鵝、疣鼻天鵝)或5到8枚(小天鵝)的卵。卵體積很大,顏色多為灰白色、淺青色或淺棕色。產卵期可持續數天。接著,主要由雌鳥承擔漫長的孵化任務,雄鳥則忠實地守衛在巢附近水域,驅趕威脅並陪伴雌鳥。孵卵期依種類而異,約為35至41天。雌鳥會定期離巢覓食和整理羽毛,並用巢材小心覆蓋卵以保溫。這段時間是親鳥壓力極大的時期,需抵禦惡劣天氣、水位波動、掠食動物(如狐狸、大型猛禽、部分區域的浣熊)以及意外的人為干擾(如過於靠近的船隻或遊客)。保障天鵝繁殖期間的安寧至關重要。
育雛成長:從醜小鴨到優雅少年
幼雛破殼而出的時刻,總讓人充滿希望。
- 早熟雛鳥:天鵝的雛鳥屬於早成鳥。這意味著牠們破殼不久(通常在24至48小時內),絨毛乾透後,就能跟隨親鳥下水活動和覓食。初生的雛鳥絨毛柔軟,多呈灰色、灰褐色或淺棕色(黑天鵝雛鳥則為灰白色),模樣與成鳥的優雅潔白大相逕庭,常被暱稱「醜小鴨」。這個階段的雛鳥極度脆弱。
- 雙親養育:此時,天鵝繁殖的重心轉移到保護與餵養後代。雙親共同照料雛鳥,形影不離。親鳥(特別是雌鳥)會將柔嫩的水生植物嫩芽、葉片扯下,放在水面上方便雛鳥啄食,有時也會引導雛鳥尋找淺水處的細小無脊椎動物補充蛋白質。雄鳥則扮演強力的保鑣角色,隨時警戒並驅逐任何靠近的潛在威脅(包括其他水鳥甚至人類)。雛鳥常會爬上親鳥的背部休息、取暖和躲避危險,這是溫馨而經典的畫面。
- 成長與蛻變:雛鳥成長速度很快。出生約兩個月後,牠們體型已相當可觀,具備飛行所需的初級飛羽,開始努力練習拍翅。在60至120天左右(視種類與食物豐度),牠們將迎來生命中的重要里程碑——首飛。從幼雛的絨毛褪去,換上亞成鳥略顯雜駁的羽毛(灰色、褐色、白色混雜),到最終在第二或第三年換上純潔的成年羽衣(黑天鵝則換為黑羽),這段歷時數年的轉變,從「醜小鴨」蛻變為優雅天鵝的過程,正是生命最動人的隱喻。見證天鵝繁殖與成長的完整循環,是自然觀察者無上的喜悅。每一次成功起飛的幼鳥,都帶給這世界多一份希望。
Q&A:解答關於天鵝的常見疑問
在我帶領觀鳥活動或分享經驗時,常有朋友提出關於天鵝的有趣問題。我挑選幾個最常見的來解答:
天鵝在哪裡繁殖?
如前面「天鵝繁殖」章節詳細介紹,絕大多數進行長距離遷徙的天鵝(大天鵝、小天鵝),牠們最重要的繁殖區位於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帶。這包括環繞北極圈的大片區域:西伯利亞遼闊無垠的凍土帶、苔原濕地、阿拉斯加沿岸的湖泊群、加拿大北部的廣大水域、格陵蘭南部海岸線,以及北歐(斯堪地那維亞半島、冰島、俄羅斯西北部)和蒙古高原上的大型湖泊區。這些地方擁有幾個關鍵優勢:夏季有極長的日照(甚至極晝現象),促進水生植物快速生長;地廣人稀,人為干擾極少;眾多島嶼和廣闊水域提供天然屏障,降低陸地掠食動物的威脅;濕地生態系統豐富,能提供雛鳥成長所需的巨量食物。疣鼻天鵝繁殖範圍相對偏南些,涵蓋歐洲大陸北部、中歐、中亞部分地區及黑海周邊。黑天鵝則在澳洲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的適宜濕地繁殖(部分個體不遷徙)。因此,當我們在溫暖地帶看到天鵝,牠們通常是度冬個體或人工圈養的族群,真正的繁殖搖籃在遙遠寒冷的北方淨土。保護這些偏遠的繁殖地生態系,對天鵝族群的存續至關重要。
天鵝是候鳥嗎?
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,關鍵要看具體的種類及其所屬的族群分佈區域:
- 典型的候鳥族群:生活在北極圈及亞北極地區的大天鵝和小天鵝族群,是絕對的長距離遷徙候鳥。牠們每年必須進行長達數千公里的遷徙,往返於北方高緯度的繁殖地和南方溫帶、亞熱帶的越冬地之間。牠們的遷徙行為是生存必需,無法在繁殖地度過嚴冬(水域凍結、食物絕跡)。
- 部分遷徙或短距離遷移族群:一些分佈在氣候較溫和地區(如歐洲西部、北美東南部、澳洲南部部分區域)的天鵝族群(包含部分大天鵝、疣鼻天鵝和黑天鵝),如果當地冬季水域不結冰且食物充足,牠們可能全年停留於當地,或僅在氣候特別嚴寒時進行短距離的垂直遷移(如從內陸湖泊移至較溫暖的河口海岸地區)。這些族群可以被視為留鳥或部分遷徙鳥。
- 歸化族群:許多公園、湖泊中引入的黑天鵝或疣鼻天鵝,因長期適應了當地氣候且獲得穩定食物供應(自然來源或人工補充),通常就不再進行遷徙,成為當地的留鳥。 因此,簡潔的回答是:大多數在自然狀態下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天鵝(特別是針對大天鵝和小天鵝的主要族群而言),是典型的候鳥,擁有令人驚嘆的遷徙本能。而生活在較溫暖氣候帶的族群,遷徙性則相對減弱或消失。下次看到天鵝,不妨查查牠們的種類和所在地點,大致就能判斷牠們可能的遷徙屬性了。
天鵝吃什麼飼料?
無論是在野外觀察還是在圈養環境管理,了解天鵝的食性都是基礎。牠們是雜食性的,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:
- 野外自然食譜(主食):
- 沉水植物:這是天鵝最重要的天然食物來源。牠們擁有強健的頸部肌肉和適宜的喙,能夠伸長脖子到水下深處,採食水底生長的各種水生維管束植物的嫩葉、莖稈、塊莖和富含營養的根系。例如眼子菜、苦草、狐尾藻、金魚藻等種類都是牠們的最愛。
- 浮葉植物與挺水植物:靠近水面或淺水區的植物也是重要食物,如浮萍、菱角、睡蓮的嫩葉和葉柄,以及蘆葦、香蒲等挺水植物的水下嫩莖和根狀莖(冬季尤為重要)。
- 野外補充食源:
- 農業副產品:越冬時節,如果天然水域食物不足,天鵝有時會造訪農田地帶,撿食收割後遺落的穀粒(如水稻、小麥、玉米)或啃食越冬作物的嫩苗(如冬小麥)。這有時會引發人鳥衝突。
- 小型水生動物:雖然植物是絕對主導,但天鵝(尤其是成長中的雛鳥)也會攝食一些動物性蛋白質來補充營養,例如水中的螺類、小型貝類、水生昆蟲的幼蟲(如孑孓)等。牠們並非主動高效的獵手,多是順嘴撿食。
- 圈養或公園環境的適當補充飼料:在公園或保護區對天鵝進行適度補充餵食時,應避免餵食麵包、餅乾等高碳水化合物低營養的人類加工食品。長期食用這些會導致營養不良(羽質變差、骨骼問題)和水質污染。更合適的選擇包括:
- 專門的水禽或雁鴨顆粒飼料:市售的配方飼料通常營養均衡(含植物蛋白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)。
- 切碎的深綠色葉菜:如萵苣葉、青江菜、小白菜等(需洗淨無農藥)。
- 洗淨切塊的蔬菜:如胡蘿蔔、地瓜(煮熟更佳)、豌豆、玉米粒(新鮮或冷凍解凍)。
- 穀物:少量燕麥片、無鹽煮熟的糙米或小麥亦可。
- 漂浮的鴨飼料或燕麥:便於牠們在水面取食。 餵食應適量、定點,並確保食物新鮮清潔。讓天鵝能自由覓食天然水生植物,才是最健康的選擇。胡亂餵食麵包不僅害了天鵝,更是對水體生態的破壞。觀察牠們自然覓食,才是真正的尊重。
天鵝跟鵝有什麼不同?
雖然中文名稱都有「鵝」字,且同屬雁形目鴨科,但天鵝和我們常見的家鵝(馴化的雁,如中國鵝源自鴻雁、歐洲鵝源自灰雁)或野生的雁類,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的屬,存在明顯差異:
- 分類地位:
- 天鵝:屬於天鵝屬(Cygnus)。
- 鵝:泛指雁屬(Anser,包含灰雁、鴻雁、豆雁等野生雁及其馴化後的家鵝品種),以及近緣的雪雁屬(Chen,如雪雁)等。家鵝是馴化後的雁。
- 體型與脖頸:這是最顯著、最直觀的區別。
- 天鵝:體型遠大於一般的鵝。擁有極為修長、優雅、呈明顯S形彎曲的長頸。在水中時,天鵝的頸部姿態通常顯得高貴挺拔。
- 鵝(包括野生雁和家鵝):體型相對天鵝來說較小、較粗壯。頸部明顯較短、較粗、更直一些,彎曲弧度不如天鵝優美。在水中游泳時,軀幹部分露出水面的比例通常比天鵝高些。
- 飛行姿態與聲音:
- 天鵝:飛行時頸部伸直向前(雁飛行時通常也伸直頸部)。雙翼極其寬長有力,拍翅頻率較緩慢,飛行時常能聽到清晰的、節奏感強的「呼呼」風切聲。鳴叫聲通常較為低沉、洪亮、帶有穿透力,有時似號角或管樂。
- 鵝(雁):飛行時頸部也是伸直。拍翅頻率一般比天鵝快些。群體飛行時的叫聲較為嘈雜、高亢、連續不斷(家鵝更是以「鵝鵝鵝」的嘹亮叫聲聞名)。
- 體色:
- 天鵝:主要有純白色(大天鵝、小天鵝、疣鼻天鵝)或純黑色(黑天鵝)兩種基本色型。亞成鳥羽色較斑駁(灰褐色為主),需數年才能換成純白/純黑成羽。
- 鵝(雁):野生雁的羽色變化較多,通常為不同深淺的褐色、灰色、黑色和白色的組合(如灰雁身體灰褐色、鴻雁頭頸深褐色、雪雁純白但翼尖黑)。家鵝則有白色、灰色或花色等多種品種。
- 生態習性:
- 天鵝:更高度依賴開闊深水環境(大型湖泊、深水沼澤、河口),擅長潛入較深的水底撈取食物。領域性在繁殖期極強。
- 鵝(雁):野生雁更常出現在多樣的濕地環境,包括較淺的水域、濕草地、農田、甚至草地上。覓食時常在水邊草地低頭啃食青草或穀物(像陸生鵝一樣),或在水淺處濾食。家鵝更是高度適應陸地生活。繁殖期領域性也強,但群居性似乎更普遍。
- 腳與蹼的顏色:
- 天鵝:絕大部分種類的蹼足為黑色(無論白羽或黑羽種類)。
- 鵝(雁):野生雁的腳蹼顏色多為粉紅色、橘紅色或橘黃色(如灰雁、鴻雁)。家鵝的腳蹼顏色也多為橘黃或粉紅色。 簡單來說,當你在野外看到一隻鳥:體型巨大、有著超長優雅的S形脖子、全身純白或純黑、在深水區悠遊、叫聲低沉如號角——那幾乎可以肯定是天鵝。如果體型較小粗壯、脖子相對短粗、多為斑駁的褐色/灰色、常在淺水或草地覓食、叫聲高亢嘈雜——那多半是雁或家鵝。下次在濕地觀察時,運用這些特徵仔細分辨吧!